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動態
同樣是挨打挨罵,為什么以前的孩子沒有心理問題,現在的孩子有?
發布時間:2022.03.22 關鍵詞: 原文來自:
  

來訪者問:

心之愛咨詢師答:

1.這很可能只是一種刻板印象而非客觀事實。以前很多人有心理困擾或者他的家屬患有精神障礙,人們不知道(不愿探究)自己或者家人是否有心理困擾,畢竟當時絕大多數人對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幾乎一無所知,或者他們對精神障礙有強烈的病恥感,故而封建迷信、神秘主義大行其道,這說明并不是以前精神障礙患者少,而是用其他形式掩蓋了。

2.現在家長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孩子“越來越多”,說明人們的認知越來越科學了。越來越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,畢竟很多人只有一個孩子,這在某種程度上倒逼家長不得不重視起來,不像以前家里有很多孩子,家長都未必對某個孩子的心理問題那么上心。

3.很多家長感嘆自己以前經常挨揍都沒有出現心理問題,現在的孩子說不得,碰不得。這可能是幸存者偏差導致的現象。簡單地說,就是那些挨打中成長起來的家長是家庭暴力的幸存者,沒有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(這里有先天氣質的因素),可是我們要知道在過去的年代,可能有大量的挨打者都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,或者因嚴重的精神障礙流浪和失去了生育權利。

4.家長發現現在的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多,恰恰證明了以前有很多孩子有心理問題,當他們成長為家長后便因自己的人格問題給孩子帶來心理問題,這就是代際創傷反應。

本人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發現,幾乎每個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背后都至少有一個有人格僵化,甚至達到人格障礙的家長,可悲的是家長并不承認自己有問題,反而責怪孩子脆弱。故而,家長才是那個真正需要深度治療的人,特別是具有家暴傾向的家長,認同了父輩的攻擊行為,看似不痛苦且具有了力量,卻使自己的孩子成為犧牲品。

5.孩子的心理問題還與時代特點聯系在一起,在高考是中國絕大大多數孩子出路的整體背景下,家長們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家里唯一的孩子身上,他們不是對孩子溺愛縱容,就是對孩子嚴苛至極,在學業上極度的競爭焦慮又對孩子過度的理想化,都會造成孩子在,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之間擺蕩,如果再加上語言和肢體傷害,那孩子的內心就更加支離破碎了。

6.現在的孩子娛樂和放松的時間太少了,緩解學業壓力的方式發展成為圍繞著手機轉,家長又管得嚴,孩子沒有更多的時間拓展娛樂渠道,不像以前很多家長不是那么重視孩子的成績,采取了放養模式,不知不覺中反而釋放了一部分孩子的天性,讓孩子自然地成長起來,反沒有心理問題。

——袁寒柏


廣告 一道本东京热加勒比_日本女优特黄大片_三级片黄视频_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图片